从1987到2017,中国孵化器走过了30年风风雨雨。30年的历练,让中国孵化器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甲子的发展,也让中国孵化器走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未来,中国孵化器该走向何方?

三个时代:从“二房东”到“服务员”再到“避风港”
1987年6月,中国首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在武汉东湖成立,自此,中国创业者拥有了自己的家。
最初的孵化器由政府主导,是类似“二房东”的纯物理空间供应商,为创业企业提供租金方面的政策优惠。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其对创业服务的需求愈发突出,中国孵化器也进化为“场地+服务”的第二代孵化器,扮演起“创业服务员”的角色。
21世纪,孵化器经过尝试演变成“场地+服务+资本”的第三代孵化器。通过提供资金换取部分企业股权,提供人力资源,法律构架,财务管理,技术架构等更加精细的服务,使得孵化、投资、管理实现一体化,成为创业者的“避风港”。
近30年的发展,中国孵化器成为了中国创新创业领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成为全球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

产业孵化开启新孵化时代
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理念和产业不断涌现,甚至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命运,创新也上升为国之重策。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孵化器该如何发挥更大的推动力,成为中国创新的发动机甚至核动力?
不少孵化器企业已经在思考,甚至已经有企业摸索出孵化器自身的创新之路。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孵化器为创新创业企业服务,本质上也是为产业和经济服务。”太库全球CEO黄海燕说。
从本质出发,太库科技摸索出一条全新的孵化之路——产业孵化。
太库科技的产业孵化模式可以用 1+1+1(1个实体孵化器 +1支产业基金+1个创新集群)模型来诠释,其核心基础是1个实体孵化器和1支产业基金。
太库科技通过打造实体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标配模块服务,加速创新项目发展,并为区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太库联合区域政府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华夏幸福设立产业基金,通过产业基金撬动其他资本,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太库科技依托其全球资源为区域打造“创新集群”,因为创新集群可以直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产业如何为区域孵化“创新集群”?
第一,全球布局,聚集创新资源
太库科技在美国硅谷、德国柏林、韩国首尔、以色列特拉维夫、芬兰赫尔辛基等创新高地设立实体孵化器,聚集当地创新资源。目前,太库科技已经构建起横跨6个国家,十几个城市的全球创新资源网络。为了快速积累资源,太库还通过全球垂直加速项目,深入AI、大健康、新材料等核心领域,整合全球优秀创新项目。

第二,强强联手,深耕区域
太库联合中国最大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在中国各区域开设实体孵化器,深耕区域并为区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016年4月,太库积极京畿要地固安引入发展资源。4月25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问题研究所国际合作部切尔内舍夫主任到访固安产业园区,并就新材料创新等话题与固安政府、华夏幸福和太库科技进行探讨,共同签署了《中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材料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固安新材料产业化布局奠定基础。

第三,引流落地,为区域发展添新动力
太库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通过引流落地形式,为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针对河北香河在机器人产业方面的优势,太库打造了和机器人产业拥有紧密关联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2016年,太库香河实现16个人工智能项目入孵,完成单个企业到人工智能产业链在香河的布局,完成6个项目产业落地,8个人才、16项专利落地香河区域,香河成为区域创新范本。
今年是中国孵化器30周年,在即将举办的“2017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来自全球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和大咖将就中国孵化器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太库科技以“产业孵化”模式开启“新孵化”时代,从本质上推动中国创新,无疑为中国孵化器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